本书涉及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相互关系。详细论述了工程师与科学家及其工作属性的特点和区别,结合案例分析了工程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关系和区别。系统地介绍了工程思维方式与工程创新的关系、产品创新或发明的一般性思路和方法,强调了工程产品创造发明过程中挖掘需求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介绍了工程素养涉及的工程职业道德问题,如何培养工程交流能力及常用工程文件的撰写要点,如如何撰写各种论文、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等。
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学教育强调数学、科学和经济学,工程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工程师大多受直觉以及直接或间接经验引导,这使得很多工科院校毕业生常常感觉大学所学知识无法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因此,现代工程学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工程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即培养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就是面向“综合能力”培养这一目标编写的。 本书共8章。第1章绪论,重点介绍了工程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史。第2章工程与科学,详细叙述了工程与科学在思维、方法学方面的联系与区别。第3章工程、技术与工程师,结合现代工程技术详细介绍了工程师的工作性质和分工。第4章创造力,叙述了创造发明的源泉,强调创造力的培养。第5章工程创造的一般方法,详细介绍了工程创造过程的基本方法,即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思路及需要关注的要点,第6章职业能力与素养,叙述了工程师的职业能力要点,强调工程师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更需要责任心与合作精神。第7章职业道德,强调工程职业道德与传统道德观点的联系与区别。第8章技术交流,介绍了工程执业过程中的口语及书面表达的要点,强调了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在安排工程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时,建议前5章内容按本书编排顺序进行讲解,第6~8章可按课程及其课程项目不同实施阶段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工程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必须结合课程项目加以实施,以达到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每个课程项目通常安排3~5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且项目组每个成员均须定期轮流担任项目组组长,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 工程学导论课程项目选题可以采用两种方式:①由学生结合日常需求自主提出产品开发项目,这时需要学生进行需求调研,并练习撰写相应的项目建设书;②可由任课教师指定项目选题。这时结合授课教师的工程经验及专业背景,选择相应的、技术水平恰当的产品开发项目供学生实施。 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项目进度定期提交项目建议书、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报告,并进行课堂演示及讨论。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交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答辩或项目展示会答辩。这些穿插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答辩及书面报告,教师可以根据项目不同阶段,结合第8章的相应内容进行讲解,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交流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教授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本书作序;吴静怡教授担任本书的主审,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蔡赟博士为本书插图绘制及文本格式编辑进行了大量认真、仔细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