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围绕高职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并考虑到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的需要编写的,可作为高职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传统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整合,汲取了各高职院校近年来力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阐述,而不追求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强化了工程应用性。全书分三篇共八章:第壹篇构件的静力分析,包括静力分析基础,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两章;第二篇构件的承载能力分析,包括构件基本变形时的内力分析,构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计算,构件的变形与刚度计算,压杆的稳定性计算四章;第三篇构件的运动与动力分析,包括构件的运动分析,构件的动力分析初步两章。书中打*号的内容为选学部分,各院校可根据专业和学时自主安排。本课程的基本学时为48学时。
本教材围绕高职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并考虑到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的需要编写的,可作为高职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传统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整合,汲取了各高职院校近年来力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阐述,而不追求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强化了工程应用性。全书分三篇共八章:第壹篇构件的静力分析,包括静力分析基础,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两章;第二篇构件的承载能力分析,包括构件基本变形时的内力分析,构件的应力与强度设计计算,构件的变形与刚度计算,压杆的稳定性计算四章;第三篇构件的运动与动力分析,包括构件的运动分析,构件的动力分析初步两章。书中打*号的内容为选学部分,各院校可根据专业和学时自主安排。本课程的基本学时为48学时。
本书是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 并兼顾到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的需要编写的. 可作为高职院校机械类、近机类各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用书.本书在编写过程中. 汲取了各高职院校近年来力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以应用为重点. 力求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1) 对传统的工程力学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整合. 以构件承载能力分析为主线. 围绕与其紧密相关的构件静力平衡、内力、应力与强度、变形与刚度、稳定性分析以及运动与动力分析等展开课程内容. 形成课程体系.2) 删去了烦琐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计算. 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阐述.而不追求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3) 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强化力学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4) 书中的例题绝大多数为精选的典型题目. 旨在使读者巩固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掌握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5) 每章后附有思考题和习题. 以便使读者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 具备对简单机械零部件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分析和计算的基本能力. 同时. 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等提供必要的基础.6) 为适应高职生源多样化和中高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需要. 将部分内容以.号标记. 各院校可根据专业和学时自主安排.书中基本内容48 学时. 选学内容12 学时. 建议学时分配如下:章次内 容学 时学时分配讲 课习 题 课绪 论1 11 第1 章 构件的静力分析基础9 7 22 第2 章 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10 8 23 第3 章 构件基本变形时的内力分析6 4 24 第4 章 构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12 +2. 10 +2. 25 .第5 章 构件的变形与刚度计算4. 4.6 第6 章 压杆的稳定性计算2 27 第7 章 构件的运动分析4 +2. 4 +2.8 .第8 章 构件的动力分析基础4. 4.实 验4合 计48 +12. 36 +12. 8Ⅳ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杜建根( 第7 章、第8 章)、户燕会( 第3章、第5 章、第6 章).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樊爱珍( 绪论、第4 章). 天津职业大学张容(第1 章、第2 章). 杜建根任主编. 樊爱珍、张容任副主编.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戴勇任主审.由于作者水平有限. 且编写时间仓促. 书中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 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