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配有电子课件、习题答案,可在本页面注册审核后下载,也可联系微信jinaqing_candy或电话010-88379727索取(注明姓名、学校等信息)。本教材的MOOC课程网址为:http://mooc1.chaoxing.com/course/88118619.html
本书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新工科的特点,以信息的传感、转换、处理为核心,按检测技术基础(第1~2章)、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3~8章)、自动检测系统(第9~11章)三大模块组织内容。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模块以被测量为主线,分别介绍温度、力、声、磁、光、气体和湿度等各类传感器的原理、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电路,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给出多个应用实例。自动检测系统模块包含虚拟仪器、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和自动检测系统共三章内容,第9章介绍虚拟仪器概念、开发环境和数据采集;第10章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的概念、技术架构、无线通信及其应用;第11章介绍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设计方法和设计案例。
本教材配有电子课件、习题答案,可在本页面注册审核后下载,也可联系微信jinaqing_candy或电话010-88379727索取(注明姓名、学校等信息)。本教材的MOOC课程网址为:http://mooc1.chaoxing.com/course/88118619.html
本书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和新工科的特点,以信息的传感、转换、处理为核心,按检测技术基础(第1~2章)、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3~8章)、自动检测系统(第9~11章)三大模块组织内容。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模块以被测量为主线,分别介绍温度、力、声、磁、光、气体和湿度等各类传感器的原理、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电路,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给出多个应用实例。自动检测系统模块包含虚拟仪器、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和自动检测系统共三章内容,第9章介绍虚拟仪器概念、开发环境和数据采集;第10章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的概念、技术架构、无线通信及其应用;第11章介绍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设计方法和设计案例。
本书是 “十三五”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教材内容体系是编写团队教改研究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 传感器是实现对物理环境或人类社会信息获取的基本工具, 是检测系统的首要环节, 是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源头, 是智能检测技术与应用的基础,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 “ 倍增器” 作用。 工信部、 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 2013 年 3 月联合印发 《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 实施期为 2013 ~ 2025 年。 “ 中国制造2025” 中明确把研制智能传感器、 高端仪表标准作为研究的重点项目。 教材在保证课程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训练等传统内容的基础上, 在内容阐述上赋予新技术、 新方法和新应用, 注重最新科研成果在课程中的渗透, 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 突出应用性, 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本书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精选教学内容, 融入新技术。 内容的选取根据我国当前工业生产及科研应用的实际, 以信息的传感、 转换、 处理为核心, 从基本概念入手, 分别介绍温度、 力学量、 声波、磁敏、 光电式、 气敏和湿敏等各类传感器的原理、 结构、 性能及其应用电路。 既介绍传统的传感器, 也介绍新型传感器、 集成传感器, 还介绍了虚拟仪器、 无线传感网与物联网等新技术。 (2) 以掌握概念、 强化应用为重点, 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有机统一。 第 3 ~ 8 章介绍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各章均安排了典型应用部分, 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给出应用实例; 第 9 ~ 11 章介绍了自动检测系统, 给出了编写团队近年来在自动检测技术、 虚拟仪器和物联网方面的多个研究成果案例, 供读者在进行相关自动检测系统设计时参考。 (3) 采用模块化结构, 思路清晰, 易于理解。 本书共分为三大模块。 第 1 ~ 2 章为检测技术基础模块, 介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 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 第 3 ~ 8 章为传感器技术模块, 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第 9 ~ 11 章为自动检测技术模块, 介绍虚拟仪器、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 自动检测系统。 本书编写体系有一定的创新, 内容组织合理, 符合学习规律, 有利于教学。 本书重点突出, 难点得到分解, 便于初学者理解和掌握, 较好地处理了内容多、 学时少的矛盾。 (4) 传感器部分采用按被测量分章, 实用性强。 区别于传统教材按工作原理分章的方法, 本书采用按被测量 (输入量) 分章, 进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的讲解, 有利于学生及使用者对传感器进行比较、 选型, 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 构建了全新的课程教材体系。 (5) 以学生为本, 建立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本书适用于 “自动检测技术” “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等课程的理论教学。 本书编写组已制作完成本课程的 PPT、 课后Ⅳ习题参考答案和精品课程网络课堂,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形式多样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尽量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作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中的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化类、 电子信息类、 电气类、物联网等专业的教材, 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张青春、 纪剑祥主编, 李洪海、 李华、 白秋产、 段卫平、 付丽辉参与了本书的部分章节编写和校对工作。 江苏苏仪集团陈云副总经理、 南京聚擎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朱云云工程师、 武汉创维特科技有限公司丁林副总经理分别对第 3 ~ 4 章、 第 9 章、 第 10 章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本书参考文献中所列出的各位作者以及众多未能一一列出的作者为编著者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参考资料, 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同时, 对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 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以利于不断完善。 编者邮箱: 1524668968@ qq. com。 编 者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