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多学时《高等工业学校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基本依据,并参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热能工程、热能动力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大纲,博采众长,特别是参考了当前国际上最新的工程热力学教科书版本,在长期教学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等工科教学改革的要求编写的面向21世纪的工程热力学教材。 本书不要求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只要求对基本原理有清楚深入的理解、掌握分析热力学问题的方法,而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每章都有许多结合内容的例题,章末都有一组思考题,以及大量选择的习题和习题答案,便于自学和检查。 本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定义,纯物质的性质,经由功、热量和物质的能量传递,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用,热力学关系式,流体的流动和喷管,压缩机,气体动力循环,蒸汽动力循环,制冷循环,理想气体混合物和湿空气,化学反应系统,化学平衡和相平衡等共16章。本书全部采用国际单位制。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热能工程、热能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各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自学、进修的教材或参考书,对准备考研的学生也可作为复习参考书。
本书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多学时《高等工业学校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基本依据,并参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热能工程、热能动力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大纲,博采众长,特别是参考了当前国际上最新的工程热力学教科书版本,在长期教学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等工科教学改革的要求编写的面向21世纪的工程热力学教材。 本书不要求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只要求对基本原理有清楚深入的理解、掌握分析热力学问题的方法,而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每章都有许多结合内容的例题,章末都有一组思考题,以及大量选择的习题和习题答案,便于自学和检查。 本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定义,纯物质的性质,经由功、热量和物质的能量传递,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用,热力学关系式,流体的流动和喷管,压缩机,气体动力循环,蒸汽动力循环,制冷循环,理想气体混合物和湿空气,化学反应系统,化学平衡和相平衡等共16章。本书全部采用国际单位制。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热能工程、热能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各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自学、进修的教材或参考书,对准备考研的学生也可作为复习参考书。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能和物质性质之间关系的基础工程学科,在全世界一直是工程课程的主要部分。它是后继课程“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 “空调工程”和“制冷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为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工程热力学作准备。其前期课程是基本的物理学和微积分。 本书以教育部制定的多学时《高等工业学校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基本依据,并参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热能工程、热能动力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大纲来编写的。本书博采众长,特别是参考了当前国际上最新的工程热力学教科书版本,更多关注内容的生动有趣和结合实际,力求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和对我国教学的适用性。为了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某些章节的内容作了适当扩充和拓宽,超出“课程的基本要求”的范围,一则可使教师有选择的余地,二则可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学时及不同层次的需要,三则可适应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复习需要。 本书可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能源动力类各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自学、进修的教材或参考书,对准备考研的学生也可作为复习参考书。 本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鼓励学生开发有序的解题方法。为此,帮助学生系统思考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贯穿于整个课文。 本书从宏观观点出发,立足于从工程实际出发来研究物质的热力性质、能量转换的规律和方法以及有效合理利用热能的途径。 本书全部采用国际单位制。 本书遵循国际上流行教材的编写方式和顺序。首先,引入各基本概念和定义,然后讨论纯物质的性质,之后引入理想气体的近似概念以及其他气体的状态方程式。在介绍了热和功之后,讨论闭口系统的能量守恒原理,接着讨论推动功和流动功,进而得到控制容积的能量守恒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要全面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重点内容。第5、6、7章对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了详细的研讨。通过强调它与能源有效利用的目标的关系来体现第二定律的重要性。一个特点是使用熵产的概念,它使第二定律以学生容易掌握的方式被有效地应用 (第6章)。另一个特点是炯分析的最新介绍,包括炯效率(第7章)。引入和应用熵平衡和炯平衡,并与从闭口系统和控制容积导出的能量平衡一起平行使用,将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应用统一起来。本书的结构安排对不讲述“炯分析”一章的教师没有影响。第11~13章的顺序和内容可灵活掌握。第14章理想气体混合物和湿空气是针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需要,强化了湿空气及其在工程应用的内容。第15和16章涉及化学反应的系统;提出化学平衡的通用判据,并应用到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反应中;然后将分析扩大到同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中。最后讨论非反应系统的相平衡。 本书每一章开始就清楚地说明这一章的目的。每章有一组思考题,以形成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促进创新性思考和测试理解。章末有大量习题,且归类在各标题下以便加以选用。习题的次序与主题内容有关,先易后难。从基本概念题到包含几个部件的系统的较复杂习题。要求学生作图,分析走向,讨论观察结果,以提高分析技能,培养工程判断能力。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上海理工大学刘宝兴教授(第4、5、6、7、8、9、10、14、15、16章)、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张世红教授(第1、2、3章)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王梅杰老师(第11、12、13章)。全书由刘宝兴教授统稿。 感谢上海理工大学任禾盛教授对本书的仔细审阅和提出的宝贵意见。 特别感谢上海理工大学李美玲教授和黄晨教授对本书编写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感谢平顶山工学院陈丙义教授、周恒涛副教授、石家庄铁道学院罗勇副教授和湖南工程学院成志明老师对本书编写工作的支持。对本书的编写给予过关心和帮助的各位同志和研究所同仁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最后,真诚地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指正意见。
随手扫一扫~了解多多